如何避免总观他人短处?
文 / 宗舜法师 2019年6月5日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佛教中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身,依报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际关系等等。依报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感召来的。业力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深处无始以来种子熏习的势力,以及形成的等流习气。这种力量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外界有各种各样的认识。我们看到他人,有时候看第一眼就觉得很顺眼、很喜欢。因为一切愉悦的感觉都来源于过去生的善业,那些善业感得了快乐的果报。如果我们觉得反感、厌恶、愤怒,乃至生起各种不良情绪,那一定是过去生中的恶业所感召。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短处,产生一种不悦意之受。这是我们自己与烦恼相应而产生的感受。它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个人判断力的高低,而是烦恼和思维角度的问题。
我们看人,往往很难看到他人的长处。刚跟人家谈了三五分钟的话,甚至只是从头到脚扫视了人家一眼,基本上就能感觉到这个人的各种毛病、习气以及他讲话的目的所在。我们还常常惊叹自己的“识人水平”,沾沾自喜于这种情绪。觉得“我这个人法眼如炬!什么人都能看穿!就连一个蚊子从我面前飞过,我都知道它是雄是雌!”其实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更注重对方的缺点与烦恼。也就是说,对方的缺点与烦恼和我们自己是比较相应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什么那些长处不容易和我们相应,却总有这么多短处和我们相应呢?因为我们内心烦恼炽盛。如果满眼看到的都是不悦意,经常做种种愤怒之状,这更多地说明自己的心行不够调柔。
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所谓“不见他人过”,不是说眼睛里看不见他人之过,而是说看见他人之过,并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这需要有智慧与慈悲两种方便加以对待。用智慧分别,可以发现对方有种种缺陷,不随他的烦恼而转;同时用慈悲予以善意的理解乃至宽容这个人因为缺乏智慧而充满缺点,他是如此可悲悯!对他不是一种鄙视厌恶的态度,而是一种同情怜悯的态度,甚至是一种更加体贴照顾的态度。运用这样的心态,就能和谐自他之间的关系,乃至和谐自己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总之,要学会用智慧去观照,学会用慈悲去宽恕和宽容。做到这两点,我们和人交往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上一条 学佛后越来越淡漠是什么状态?
下一条 业力是什么意思
延伸阅读 佛弟子只拜佛不拜天神吗? 作为在家居士,对天神还是要非常尊敬的。就是说,你… 做义工就是修行,三宝已经在加持你了 大家在寺院做义工,做了一段时间就会发现… 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 佛法禅修的要害就是要认识自己的 佛法禅修的要害就是要认识我们的心,但我们学… 真正的去研究佛法才是孝顺父母 讲起孝道,有的人一听到这样讲,就想:“我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