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若处
2018年5月31日
阿兰若是梵语aranya,有的经中写做阿练若,翻成中文为:闲静处、寂静处、空净处、无诤处等。
在《大智度论》中说:阿兰若即远离处,离村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在《僧祗律》、《十诵律》中说:以一拘卢舍为界,按杂宝藏经卷二小注中:一拘卢舍,秦言五里(一里为一百八十丈)。秦尺一尺大约等于现在的0.23米,五里即现在的四里地左右,在《四分律》中,一拘卢舍为一鼓声的距离,由于鼓的大小不等,材质不同,声音传的远近也不定。但参照《僧祗律》、《十诵律》,只要离村庄三四里地的距离,就可以称为阿兰若处了。
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
比丘常居阿兰若,不住于外,是十二头陀行之一。《佛说十二头陀经》中佛言: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
所以古来的大德高僧,大都把寺院建在寂静之处,以有利修行。阿兰若也成为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代称。即使有的寺院建在城市,也应一心修行,不做经商旅游,为喧闹的都市存一份净土,令众生心有所依,以清净度众。
寺院是安僧办道、弘法利生之地。既不是观光旅游的场所,也不是经商盈利的地方,这些都违背佛陀的教诲。严重影响僧人的修行和寺院的清净,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没有阿兰若处的闲静与寂静,也不再是无诤处,纷纷扰扰,喧闹不堪,斗争倒能由此而起。
佛的戒律规定,比丘只允许在午前乞食进入村庄,在午后没有三宝事、或病的缘故就不允许再进入村庄。此是指进入村庄停留,如果心中的本意不是为了在俗人家停留,只是路过是可以的。例如僧人行脚时要经过村庄,这是戒律所开许的。
出家以后要远离俗家、旅游经商的道理很简单,出家就是离开家庭,不再受俗缘的纷扰,一心修行,勤求解脱。如果在寺院内再搞旅游经商,就又与世间无异了。
《佛话经》云:比丘在聚落,身口精进,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林,息事安卧,诸佛皆喜。
经文
出家乐住阿 兰若昼夜应作如是观
阿兰若处真道场 一切如来成正觉
阿兰若处妙法空 出世正法之所生
阿兰若处圣所尊 能生三乘 圣道故
阿兰若处圣所宅 一切圣贤常住故
阿兰若处如来宫 十方诸佛所依故
阿兰若处金刚座 三世诸佛得道故
阿兰若处涅槃宫 三世如来圆寂故
阿兰若处大慈室 菩萨住此修慈故
阿兰若处是悲田 三世诸佛修悲故
阿兰若处六通室 菩萨于此游戏故
阿兰若处大无畏 能断一切恐怖故
阿兰若处三摩地 诸求道者得定故
阿兰若处陀罗尼 诸持咒人神力故
阿兰若处善法堂 增长一切善法故
阿兰若处菩提室 菩萨修道得忍故
若欲永超三界苦 菩提涅槃当修证
遍周法界 利群生 应居兰若菩提室
所修六度四摄法 回施三有及四恩
自他俱入甘露城 同证一如真法界
上一条 人缘不好要怎么办?
下一条 护他自护
延伸阅读 五福从哪里来 古人视“五福临门”为祥瑞。所谓五福,即长寿、富足、康宁、好德… 无心可安即可开悟 有一个相当著名的公案:
禅宗的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请法云:… 罗睺罗出家缘记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嘱托目犍连尊者说… 阿那律跋提出家缘记 三千年前的佛陀时代,释迦王族有二位王子,一位是摩诃男,… 修行人不可宣说有三种 [COLOR=#621009]1、不宣偶尔出离心[/…